雕塑是什么,雕塑分“观念性雕塑”观念雕塑,但观念雕塑和观念性雕塑,其实对我来说是没有太大影响,在当下中国的语境里也是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个概念,并不是说观念雕塑就是从那天起诞生的,它只是对之前雕塑的一个总结。为什么我们会用观念雕塑来概括1998年之前的雕塑呢?那时候中央美院研究所要做一个雕塑回顾的展览,我们在回顾以前的雕塑历史的时候(不包括民国,只是解放后的雕塑史),我们发现这段历史可以用几个词概括:如政府的、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相反,体现个人的、感受的、个人观念的、个人价值观的等等都没有。所以当时很简单的就把雕塑给定义了。大概从王克平开始,才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雕塑,有的像西方现代雕塑,也有政治波普的雕塑(比如王克平的雕塑,就是最早的政治波普)。就这样,一点一点,逐渐地,到了我和隋建国、姜杰、张永见、傅中望我们五个人的展览(199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的“雕塑1994”展览)开始,包括之前(1992年)孙振华在浙美搞的“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大家开始有了追求个人价值的趋向,当然,当时还不是很成熟……我印象最深的是隋建国做的一个铁箱子,里面什么都没有,在开研讨会的时候,我们就问他想表达的是什么?他说他表达的是一种对过去的记忆,当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表达一个记忆”这个挺有观念性的。但是它并不是观念雕塑,铁箱子是一个装置的概念,一个现成品的概念,或者说是极少主义的那种概念,它不是传统意义上雕塑的概念。我当时做的是空的中山装,因为是空的,感觉似乎就是在表达什么,这样观念就出来了。当雕塑一旦注入一个个人的想法,观念就有了,但当时并没有形成所谓的观念雕塑,它还仅仅是一个雏形。
后来观念雕塑又怎么继续发展的呢?我觉得,大概在1993年到1995年的时候,观念艺术、装置艺术这些词开始被中国人真正接受。“85时期”是对西方艺术史的解读,而1993年到1995年期间则专门解读两个词,一个是装置,一个是观念。当时我们这些艺术家都受到很大影响,对于什么是观念?什么是观念艺术?观念还能当艺术……每一个人都在思考和研究。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的思想可以拿来做艺术,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不可思议的。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思维都是集体的意识,从来没有个人价值的想法。这个期间,每个人的脑子里都发生急剧的变化,这个浪潮对我们的冲击非常大,包括绘画、雕塑、装置等。后来逐渐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抛弃过去,完全进入到纯观念艺术中(比如汪建伟,其实他的油画是画的非常好的,技艺非常精湛);还有一类就是继续“玩”(比如刘小东)。这两条路我们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都是可以的。而我们这些搞雕塑的在那个时候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想要去做一个纯观念的艺术家,但也不想做一个传统的雕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