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和“塑”的概念在目前我国的雕塑教学中虽然已相当明确,但在教学实施上还存在问题。
我国艺术院校雕塑专业的教学体系基本上是西化的,在造型基本功训练上,强调用泥塑方法对物写生,利用素描、雕塑手段表现人体。这样的训练也可以说造就了不少造型基本功扎实的雕塑家,但要说这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塑”的过多。这种训练方法容易造成千人一面,创作的能力受到制约。缺乏面对中国传统的雕刻、雕木、刻石的技巧;缺乏用现代材料表现空间、体积、运动感的创作冲动;缺乏对雕塑的本质的理解和研究。
在打制石雕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钢钎与石块接触的部分出现的雕痕、划痕时,由于这种痕迹的排列,出现一种肌理,这都是表现过程中偶然性的变化,从而使感觉与形体找到新的契机和面貌,使作品的主题深化,这种在创作过程中对所加工材料的信息不断接纳,这种对作品进行改造、综合、深化的过程,使作者充满灵感与机智,有了创作的原始冲动,其结果是新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技巧的产生。在完成创作的过程中,随时受自己审美理想的驱使,审视作品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而恰当地停止雕凿,这种雕塑家与材料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促使主体精神活动过程的升化,也是在纯泥塑的“加法”中难以享受到的快乐。
在造型基础训练中,雕塑专业学生应加强具象塑造能力的培养,但关键是采用什么方法。在加强泥塑基本功的同时,应鼓励学生多用“减法”,可以借助石膏材料的切削,充气水泥的雕凿,软木的雕刻,金属的焊接来达到训练的目的。还要让学生学会在“限制”中造型。德国诗人哥德曾经说过:“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诗人的语言,高度的艺术化辩证理论,揭示了造型艺术的规律。我曾师从玉雕老艺人王树森学玉石雕刻,他利用玉石的自然形,出人意料地赋予顽石以艺术生命,平凡之中见珍奇。
现代社会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决定了作为载体的雕塑材料的广泛的扩展,众多的艺术家开始寻找和发掘各种原始材料或新科技的成果带来的现代材料,使其直接成为造型要素。毕加索作为立体画派的代表做了有益的尝试,他利用陶抒发自己的创作激情,出现了《鸽子》这个着名的艺术品,而后用一个旧自行车把和一个自行车座相拼,赋作品题目为“牛头”,大师毕竟是大师,他没有用更多的语言去诠释自己的作品,然而人们从作品中却感受到作者在利用人的感情知觉逐渐升成审美知觉的思维过程中,使材料脱离了原始意义而赋予艺术生命的玄妙。
在造型训练中,这种材料意识应逐渐过渡到创作的境界。学生的创作训练课在材料选择上显得尤为重要,不是愈前卫愈新,拾人牙惠,更非愈洋愈妙。应该让创作的种子深深地扎在中国的土壤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非洲木雕,无论如何都是世界的艺术,从材料到造型,从题材到装饰,都是彻头彻尾的民族性。印度雕刻、古希腊雕刻,无一不是本民族的艺术精华。之所以称为精华,是因为艺术品本身,除了材料的选择以外,不可偏废的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只有恰当地利用材料,注重形式的表达,合理地体现作者的表现欲望,才是完美的作品。任何种类的艺术,都需要仔细地阅读和玩味,当人们终于发现一些作品,具备欣赏价值时,那么,必是题材、内容、形式和所用材料的高度完美的统一。
在教学中,强调造型基本功的提高,强调材料的美感,强调善于发现新材料,绝不是万能的。要想获取雕塑艺术创作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在雕塑创作教学中,对材料的开发和研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需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以精深的学识和创作的灵感与独特的造型材料相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这火花便是作品。材料是手段,要认识到雕塑艺术的本质。着名的雕塑家布朗库西曾谈到:“当你雕琢一块石头时,你将发现你手中的这块石头的精神及其它属性,你将跟着对这块石头材料的思索,而展开你的艺术构思”。这就表明,当你发现这种材料美感的同时,艺术思维有一个强烈的精神对位,通过材料来实现作者的理想。这便达到了一个雕塑艺术家所企盼的自在境地。
曲阳石雕是我国雕刻艺术的发源地,是国内杰出的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的代表,整体造型逼真,工艺细腻,栩栩如生。
我厂(博欧园林雕塑)是成立多年的曲阳石雕厂家,有着丰富的各类石雕设计、制作、施工经验,并有专业的石材加工设备及雕刻制作团队,承接各大小规模的雕塑工程项目,可设计并定制做各种佛像雕塑、人物雕塑、动物雕塑、园林景观雕塑、喷泉景观、校园雕塑、石雕浮雕、石雕栏杆等多个品类。
定做可选用的石材品种:汉白玉、青石、晚霞红大理石、红砂岩石材、黄砂岩石材、白麻花岗岩、芝麻灰花岗岩、五莲红花岗岩、中国黑花岗岩、黄锈石花岗岩、黄金麻花岗岩等多个品种。
欢迎来我厂参观考察,期待与您的合作!